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暑期社会实践】花鼓飞花传技艺,彝乡群众喜开颜

信息来源: 地理与旅游学院 发布日期: 2021-08-30浏览次数:

     “花鼓飞花”,是每一位彝家儿女耳濡目染、铿锵悦耳的彝族歌舞。记忆中,每逢春节后的第一个赶集日,原生态彝文化旅游节也热闹开幕。四方宾朋欢聚一堂,大家跳起花鼓,舞起龙,以彝家人特有的方式祝福新春,祝贺新年。听着花鼓舞队敲响的鼓声,那是传承建设美丽和谐,幸福彝山的序曲。初春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主会场人山人海。随着花鼓飞花悠扬的旋律响起,彝家儿女在祭古台上跳起铿锵有力的舞步,台下的群众都随着鼓声边唱边跳,振奋人心的歌喉,拉开峨山县原生态彝文化旅游节的序幕。歌舞声,锣鼓声,游客的欢笑声汇成一片,人们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又出新貌。祭鼓仪式结束后,由上千人组成的舞龙和花鼓队在千亩油菜花田表演。舞龙为花鼓,花鼓戏蛟龙,金色的长龙在空中腾跃,花鼓队伍载歌载舞将活动推向高潮,形成雄狮飞龙、花鼓飞花闹花海的壮观场面,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这是花鼓舞在给彝乡人民带来地欢乐。

小队成员参观花鼓舞相关设施

我想,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传统文化的民族,必然有代表其精神内核的璀璨文化。花鼓舞正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花鼓舞能深刻表达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彝族花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彝族祖宗为后世留下的一份珍贵礼物,是经过风雨洗礼后的美好文化记忆,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气魄和丰富多彩艺术形态,展现了彝族人民各种民俗传统文化,揭示彝族人民的真善美文化情趣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彝族人民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2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小队成员,我来到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馆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花鼓舞。走在前往文化馆的路上,我望着四周的房屋、两侧的街道,幸福感油然而生。房檐上高耸的彝族牛角、路灯上花鼓的装饰、郁郁葱葱的树木、广场上大爷大妈哼着小曲跳着舞,我们的城镇,变美了。这是彝乡人民奋战脱贫攻坚、奋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伟大硕果。看着老人们跳花鼓舞,我惊叹于他们整齐的舞步以及优美动人的彝族四弦声。这支花鼓小队的领头是一位爷爷,这位爷爷是从隔壁的村里来到县城。他说:“我们家家户户都会跳花鼓舞,从小就学,教几遍就会跳了。我们的乐器自己打,花鼓自己做。”爷爷还介绍到,这一支花鼓舞队,几十年开始前开始,从乐器弹奏排列到舞蹈编排指挥都是舞队自己探索;他们还到县城、到市里参加演出。他鼓励年轻人要多接触花鼓舞,我们彝乡花鼓舞能够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小队成员与王飞斐主任交谈

在文化馆,王飞斐主任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她尤其强调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对此我也深有体会,在我上小学和初中时,课间操便是广播体操和花鼓舞。老师耐心教,我们耐心学。学校还组建花鼓舞队,与各学校的舞队一起比赛。在这样融入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也产生了深深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现在听到花鼓舞的鼓声,我也可以边唱边跳,与大家一起跳一曲“花鼓飞花”。“咚锵、咚咚锵,咚锵、咚咚锵……”雄浑磅礴的鼓声从天边传来,在大钹、小镲的伴奏下,一名头插白鹇羽毛、手提大刀、口吹哨子的男子带领着一大群身着彝族服装的男女鱼贯而出,女性腰系红绸、身背花鼓、手执鼓棒和白毛巾,男性持兵器,上扎红绿布条。他们或舞姿翩翩,或舞刀弄棒。

探访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政府、企业和彝乡民众认识到这些五彩斑斓的花鼓舞饰品能够推动彝乡的经济发展。目前,峨山县目前正积极建设花鼓舞基地,将花鼓舞饰品转化为产品,发展“花鼓经济”,建立囊括一整套表演服装与表演道具器具的制造流水线,确保花鼓舞饰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促进花鼓舞饰品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周边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的传承,民族的灵魂。“花鼓飞花”舞动着古老民族永生永世的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彝乡民族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宏图目标奋力向前。

小队成员与王飞斐主任合影

文字:钱朝夕

图片:钱朝夕

审核:刘伟   

编辑:吕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