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融合自然地理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观察探究能力,培育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7月5日至9日,学院组织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前往南京及周边地区开展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学院于7月3日召开实习动员会,学院领导、全体指导教师及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参会。动员会上,学院党委书记苏占兵做动员讲话并强调,全体师生必须将人身安全置于首位,严格遵守野外实习操作规程和集体行动纪律,确保实习全程安全、有序。实习指导老师马振华、刘飞详细解读实习的核心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标准,并对为期五天的详细行程安排进行介绍,帮助同学们初步建立起相关知识框架。院长助理李宝富,指导老师马振华、陈艳锋、刘飞、潘继花、于深洋、曹召丹以及2023级辅导员李梅带队实习,2023级全体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同学参加实习。

7月5日实习队伍从日照校区启程。途中,学生们系统观察并记录由北向南沿线变化,体悟南北方自然景观差异。7月5日下午抵达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瓜埠山景区,指导老师刘飞讲解园区内玄武岩柱发育过程,带领学生们观察典型节理,引领学生们思考地质变化过程,并分析出现的砂砾岩层层理构造与砾石特征。


7月6日队伍到达长江南京燕子矶段。学生们先观察该河段特征,指导老师曹召丹从自然因素出发,现场解析长江南京段水文水资源特征,引导同学们探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动规律与南京梅雨季的联系。指导老师刘飞、马振华共同讲解燕子矶公园地质构造,观测并测量岩层倾向,观察白垩纪红色砂岩及正断层结构。同时探究潮汐作用对长江河流地貌演化的影响,剖析海平面升降在长江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下午,团队赴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学习,系统认知区域地层序列与矿物标本,深化课堂理论认识。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前往南京小茅山实地查看。指导老师陈艳锋围绕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类组成、季相变化与南北形态差异进行讲解,启发同学们思考。指导老师潘继花剖析北亚热带黄棕壤的典型发育特征,阐释其与暖湿气候条件下矿物风化淋溶过程的内在关联,深化学生对土壤—植被—气候系统耦合关系的认知。指导老师刘飞、马振华以小茅山为例,讲解单面山的地貌特点,并从岩石组成结构出发,解析宁镇山脉南北坡风化差异现象,通过岩性对比与产状测量,分析岩层走向对山体形态发育的控制机理,引导学生们理解不同岩石抗风化能力对地形塑造的关键作用。下午,团队抵达紫金山天文台,指导老师刘飞对出露岩层产状进行测量,回扣对宁镇山脉南北坡差异的讲解,进一步完善同学们对紫金山构造的认识。

7月8日,指导老师刘飞对汤山地区进行概括讲解并做实习小结。随后,指导老师于深洋主讲阳山碑材地质地貌现象,引导学生识别志留系软岩层谷地、二叠系石灰岩缝合线构造及燧石结核成因,现场演示岩石风化程度判定方法。之后,指导老师于深洋指导同学们在欢乐水世界旁山丘实地观察,从三个方面探究早古生代栖霞组的不同特点。

本次实习深度融合了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等多门核心课程知识。在学院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开展科学的实地考察。通过亲历典型自然地理现象,学生对人地关系、自然演化过程等核心概念有了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有效提升野外观察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探究素养,成功将课堂理论延伸至广阔自然课堂,为学院持续探索“教育与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并进一步夯实地理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
图片: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文字:赵淑涵、李凌宇、马振华
稿件审核:吴军
终审:苏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