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千古非遗“吉昌花饽饽”助力乡村振兴,共谋发展新路

信息来源: 地理与旅游学院 发布日期: 2021-08-13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非遗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出路,727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小队的部分队员前往威海市威高民俗文化村“磨爱麦”工坊,拜访“吉昌花饽饽”传承人孙海燕。

小队成员与孙海燕合照

吉昌花饽饽技艺为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采用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不加水,仅用鸡蛋、牛奶和面,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技艺制作而成,有着天然的甜香,做出来的饽饽松软可口。小队成员们跟随孙海燕女士走进“磨爱麦”工坊。该工坊是为促进学生了解吉昌花饽饽而专门设立的研学场地,充满古韵的房间中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花饽饽”,或龙凤盘踞,或寿桃呈祥,每一样展品都栩栩如生,令人赞叹。据孙海燕介绍,“吉昌花饽饽”最初只是供民众食用的普通饽饽,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人不断创新,逐渐衍生出了以面塑形的艺术,不再仅仅是食物,同时亦属于“工艺品”,正如展厅中所展示的作品,在保护完好的情况下,储存时间可长达十年至二十年。

“吉昌花饽饽”作品

采访中,非遗探查小队了解到,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吉昌花饽饽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为乡村振兴做出巨大贡献。“吉昌花饽饽”与知名企业合作,以“威高民俗文化村”为窗口,扩大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线下教授制作技艺来扩充“后备军”,为技艺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走非遗技艺来带动群众走向富裕之路,据悉“吉昌花饽饽”已带动一千余人走上致富之路。同时,为增加技艺传承中的新鲜血液,“磨爱麦”工坊积极与高校合作,打造研学基地,吸引学生来此体验非遗技艺,体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如今已接纳数批研学学子,包括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的大学生,本地和北京的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

供学生实践的面案

“年轻人想安定下来做手艺很难,网红之风盛行,并不在乎是否能长久。追根到底,是年轻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在小队成员们问到“吉昌花饽饽”发展面临的困境时,孙海燕在谈话中如是说道。如今的时代,人们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些导致人们很难潜入到一件事情的里面去探求真正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文化。如果将我们的文化比作一杯经过千道工序的玫瑰花茶,那我们平时所浏览的相关视频与短文便是一粒玫瑰花茶胶囊,见效快,却难见其中真味,而这,又是否是我们在传承非遗时所要思考的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既消除贫困、阻断返贫,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吉昌花饽饽”一样,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在共同谱写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延续的新篇章,如今取得的成就既是国家的助力,也是我国文化本身蕴含的巨大生命力。本次探访使小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国家实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了更深的体悟,微微星光虽不足以照亮夜空,但也可以指引方向。

文字:吕倩倩

图片:田真真

审核:刘伟   

编辑:吕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