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千古非遗助力阻贫,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信息来源: 地理与旅游学院 发布日期: 2021-08-30浏览次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们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保护、传承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加快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两大政策共同实施,碰撞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振兴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小队于2021716-83日,选取了“影雕车间”、“秧歌古村”、“磨爱麦”工坊、女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访谈,以探索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庄石刻石雕——“影雕车间”

7月18日上午,非遗探查小队赴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影雕车间”,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庄石雕石刻,采访传承人崔华老师。

期间,崔华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影雕展览室和工作室,详细介绍了影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据崔华老师介绍,“影雕”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工雕刻艺术,取材中国黑石材和汉白玉,运用“针白黑”浅雕工艺、“黑白明暗”光学原理以及油画技艺,精心雕刻出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作品。

崔老师介绍到,近年来在日照市的政策支持下,三庄影雕成立“影雕车间”,为乡村振兴助力。“影雕车间”通过传授技艺,使更多群众掌握该技艺,制作作品,车间提供相应的销售渠道与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动产品畅销海内外,带动周边地区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影雕车间”已吸纳百余人就业,累计产值在数百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影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亦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在机械生产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更亟待发扬传承。

小队成员与传承人崔华合影

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子秧歌

7月23日上午,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秧歌古村”袁窦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子秧歌,采访“秧歌古村”发起人李传英。

探访期间,李传英老师详细介绍了“秧歌古村”的发展历程以及创立古村的初衷。据悉,李传英老师捐款近六千万元,解决贫困村民群众出行困难问题,改善生态与生活环境,创办秧歌古村,把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深入挖掘鼓子秧歌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活动,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李传英老师和团队共同打造了以鼓子秧歌为主题的乡村农家乐、特色民宿,建有祭祀表演场、军阵演武场、庆丰收表演场,形成吃、行、住、游一条龙乡村游、非遗游服务。“秧歌古村”吸纳了周边近三十名村民在此稳定就业。

秧歌古村不仅带动乡村富裕起来,帮助无业村民、贫困村民就业,更是将“鼓子秧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了下来,真正实现了“活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小队成员与发起人李传英合影

 

寻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吉昌花饽饽”技艺

7月27日下午,非遗探查小队前往威海市威高民俗文化村“磨爱麦”工坊,拜访“吉昌花饽饽”传承人孙海燕。小队成员们跟随孙海燕女士走进“磨爱麦”工坊,得知花饽饽最初只是供民众食用的普通饽饽,经过一代一代传承人的不断创新,逐渐衍生出了以面塑形的艺术,不再仅仅是食物,亦属于“工艺品”,并可长期保存。

采访中,非遗探查小队了解到,吉昌花饽饽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糅合了传统、时尚、营养等元素,借力于互联网,从胶东的土灶大锅飞向了全国各地乃至日韩、欧美的餐桌,创造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吉昌花饽饽”与知名企业合作,以“威高民俗文化村”为窗口,扩大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线下教授制作技艺来扩充“后备军”,为技艺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走非遗技艺带动群众走向富裕之路,据悉“吉昌花饽饽”已带动包括农民、家庭妇女、下岗员工在内的一千余人走上致富之路。

队员们期待着,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为更多人“蒸”出香甜的日子,让非遗与乡村振兴之路齐头并进,走得越稳、越远。

小队成员与传承人孙海燕合影

寻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泰山女儿茶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女儿茶及其助力乡村振兴状况,82日非遗探查小队前往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小津口村女儿茶种植基地,拜访茶农吴茂盛,探查泰山女儿茶制作工艺。采访中,非遗探查小队了解到,小津口村三面环山的局地小气候,土壤多呈中性,中间的大湖为茶叶种植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泰山女儿茶的独特板栗之香。

实践队成员跟随吴茂盛师傅走入茶厂。吴师傅边带领成员参观,边介绍女儿茶种植技艺,其独特的种植技艺是女儿茶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在茶园,实践队遇到正在采茶的茶农。茶农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种茶与采茶知识。据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茶产业发展,女儿茶种植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茶叶为村民带来的是更加可观的收入。发展女儿茶特色产业,树立津口女儿茶品牌,做好津口土生土长的茶产业,实现产销一条龙,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并从根本上阻断返贫。

泰山女儿茶自古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如今人们在继承这份文化的同时赋予女儿茶新的意义,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队成员与茶农吴茂盛合影

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乡“花鼓舞”

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助力乡村振兴状况,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小队于82日探访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馆,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的传承保护和助力乡村振兴状况。

经文化馆主任王飞斐介绍,小队成员了解到 “花鼓舞”具有较高艺术性、观赏性,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彝汉文化交融,彝族花鼓舞逐渐衍生成为庆祝节日的地方性民俗艺术,逢年过节、贺家、联欢、开新街、庆祝活动等热闹场合都表演彝族花鼓舞,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地方和谐。彝族花鼓舞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020年被评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悉,近年“花鼓舞”的弘扬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借助天下彝家·笃慕梦园文化旅游品牌,花鼓舞成为峨山递给四方宾客最显眼的名片之一;成功举办油菜花节、火把节、摸鱼节等系列活动,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实现全年接待游客222.3万人次,旅游收入22.8亿元,为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探访活动使队员们对彝族花鼓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花鼓飞花”舞动着古老民族永生永世的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彝乡民族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宏图目标奋力向前;更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动着彝乡人民大步向前,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小队成员与文化馆王飞斐主任合影

泱泱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孕育了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们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实现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工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手,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当今青年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非遗的发展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了解和传播非遗、传承和弘扬非遗,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来之不易的“瑰宝”,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铺展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使非遗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非遗探查小队集体合影

文字:徐嘉艺                 

图片:非遗探查小队队员

审核:刘伟                    

编辑:吕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