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探秘彝族花鼓舞:文旅融合走宽非遗保护新路径

信息来源: 地理与旅游学院 发布日期: 2021-08-25浏览次数:

花鼓舞,彝语称者必波。彝族花鼓舞源于3000多年前彝族始祖阿普笃慕举行的祭祖典礼,继承了先祖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彝人在逢年过节、庆祝活动等热闹场合都表演花鼓舞,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地方和谐。峨山有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的美誉,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花鼓舞也获得创新发展的机会,充分结合当地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也促进彝族花鼓舞的蓬勃发展。

花鼓舞相关景点

三方协助保护,发挥重要价值

    在现代化的今天,花鼓舞的保护与传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主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并监督落实,领导并协同民间社会与学术界,三方联动,有效协作,共同进行彝族花鼓舞保护。三方协助建立“彝族花鼓舞文化生态村”;大力扶持彝族花鼓舞协会、民间花鼓会,开展带徒授艺等相关传承活动;召开中国彝族花鼓舞保护论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运营公益性网络媒体,与网民进行互动;通过全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协调保护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具有多重价值,是彝族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和娱乐形式,也是塑造彝族人民道德品格和精神品质的重要源泉。花鼓舞是彝族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人民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展演花鼓舞,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彝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体现彝族人民富有魅力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对促进彝族地区各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潜入其中悟真味,难哉

    自2006年“彝族花鼓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峨山遍地刮起了一股花鼓舞之风。各地乡镇政府起主导的作用,以彝族花鼓舞等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自己的乡镇民族文化品牌。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政策扶持之下,参与花鼓舞表演的人们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但普通民众难以真正深入了解花鼓舞的价值,多数表演者都是自发进行练习与表演,这样的文化学习与传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花鼓舞发展的措施,举办了许多表演活动,但花鼓舞的年轻受众群体规模仍旧较小,学的不精,研的不细,年轻人们普遍不愿意多花时间来认真学习花鼓舞,对花鼓舞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样的现状这对于花鼓舞长期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旅促传承,文旅融合促发展

面对花鼓舞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即结合旅游业发展,保护花鼓舞,同时促进周边的乡村振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外来游客催生了商业契机,花鼓舞也成为峨山“六醉彝”文化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吸引了游客参与到这项娱乐活动中来。政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嶍峨古镇,打造民俗客栈、精品线路和节庆旅游等一系列乡村文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非遗文旅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一个彝族花鼓舞的宣传平台,也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同时也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小队成员与文化馆王飞斐主任合影

非遗文旅对花鼓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影响是深刻的。花鼓舞从传统走向现代,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其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花鼓舞文化得以存续和传承,靠得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传承,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我们青年应该明确认识到青年一代,重任在肩,老一辈将保护非遗、传承文化的接力棒交给我们,我们应自觉成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发扬者,为保护国家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钱朝夕

图片:钱朝夕

审核:刘伟   

编辑:吕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