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码头作为日照港智慧港口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对于推动日照港由业务驱动向智慧驱动的智能升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感受现代科技下智慧化港口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求日照港口发展新方向,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潮生碧海”实践队走进日照港集发远达拆装箱站,开展实践调研。

科技引领转型,变身世界智港
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日照港口在现代科技引领下,不断深化绿色智慧发展,通过拓展港口新业态、新模式,助推港口转型升级,从一个千百年沉睡的小海滩发展到如今的新型智慧港口。实践队员们一到达集发远大拆装箱站,就受到了孙主任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前往日照港展览馆的楼顶观测台,在观测台上可以一览自动化轨道吊的工作区全貌。实践队员们观测到,整个堆场内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全自动作业。孙主任自豪地向调研员们介绍说:“这是全国采用的首个双悬臂式的大规模一次建成的堆场,运行成本、投资成本比较低。复杂程度高、对各个环节的要求比较高,我们建设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所有的环节都为了最终能够流畅的、高效的自动化运转去努力。”遥望四周,遍地的集装箱货物在自动化引导车和全自动集装箱起重机的操控下有序地输送、排列,调研员们纷纷感叹于现代化的工业设备的便捷和高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一片繁荣壮观的现代化港口二十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

严谨工作作风,保证工作质量
在观览完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后,实践队员们在孙主任的带领下,分批参观了码头运作的核心工作区——中控室,观看集装箱起重机是如何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起吊和运作的,并采访了刚交接完工作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了堆场全自动作业操纵的技术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艰辛。工作人员刘伟在接受采访时讲到:“尽管工人不需要像从前般在外辛苦作业,有时还会遇到恶劣的天气,但远程操控的工作方式更要求我们要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粗心大意,以确保码头的平稳正常运作。”即使是在节假日,一线的职工也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毫无怨言、加班加点,保证了重点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顺利推进。也正是因为这些工作人员们的严谨工作作风,日照港口的发展一直保持优良稳定,赢得国内外新老客户的信赖。在他们身上,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争创一流业绩的工匠精神和一个日照港人无私奉献的默默情怀。

聚焦港口规划,探讨发展未来
社会实践和专业特色相结合是新时代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日照港发展的实际问题来探寻日照港的发展方向也是本次实践任务的关键所在。在实践队员们全面了解了日照港的发展现状和现阶段的问题后,和蔼可亲的孙主任启发实践队员们结合自己的地理专业背景优势,就现场货物运输作业情况多多开动脑筋,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队员张政提到:“日照港口可以拓宽货物渠道和供销范围,货物品种在现有的生活用品、粮食、木材、煤炭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到附加值更高的货物,并积极与他国开展合作,建立合营公司等等。”孙主任对此表示予以充分肯定,随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日照港按照集团公司战略定位,也正在积极引入国际航运企业,以让日照港在与其他港口的竞争中取得新优势。

日照港模式全自动化码头致力打造“自主智能、开放智慧、平安绿色、便捷高效”的智慧绿色港口,仅用20年就闯入了“亿吨大港俱乐部”,又接连跨过2个亿吨台阶,在山东港口成立元年,成为最年轻的4亿吨大港,用四十年时间走了许多大港的百年路程,其成功离不开海港建设人员的努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补助。调研任务结束后,孙主任及工作人员们对调研队员们的实践予以肯定,希望并鼓励以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更好的突破创新、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受益匪浅,不仅对日照港的发展模式有了明确的认识,并且对日照港的发展前景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地理专业背景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议,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文字:苏铮 宋宗杰 王萍 王雨虹
图片:苏铮 宋宗杰 王萍 王雨虹
审核:刘伟
编辑:张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