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研究感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8-13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进行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农户意愿调查非常重要。

实践队员正在实践1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孙丕苓的带领下,在日照市五莲县王家埠村、花崖村、刘家顺村等周边村落进行丘陵地区耕地利用情况调查,着重调查了耕地非粮化现状,同时询问了解农户对粮食种植的意愿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了解防止耕地非粮化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及现实影响因素。

实践队员正在实践2

一、实践准备工作

       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社会实践队内成员首先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及资料,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设计了《丘陵地区农户参与土地细碎化整治行为意愿》调查问卷手稿。在指导教师孙丕苓老师的建议下,经过队内成员多次讨论、反复商定,最终形成问卷。师生合作设计高质量问卷,通过发放问卷和农户访谈形式展开调查,在两天内完成200份左右关于农户参与耕地细碎化整治意愿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土地的基本信息及种植现状,重点调查了耕地非粮化现状。对于耕地非粮化部分问题设置,主要从耕地非粮化现状、耕地非粮化原因及影响因素、防止耕地非粮化措施三大部分进行设计。

实践队员合照

二、耕地非粮化相关问题

        通过调查实践队伍了解到目前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再加之对相关政策的理解,认为耕地非粮化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商资本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造成农村耕地和基本农田“非粮化”。基层政府针对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为鼓励土地流转,-些地方还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允许一些“非粮化”、“非农化”项目利用土地流转方式获得农业生产用地。
       二是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引发农村耕地和基本农田“非粮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食物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对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市场需求进一步强化。 加上对高效农业项目的宣传鼓励,从现实的经济效益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受利益驱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土地“非粮化”呈现增长趋势。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果使得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到10%,并且在逐年降低。同时,发展中的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生产粮食,还包括养殖、花卉、苗木、林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尤其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土地的保障功能弱化,生产要素的资源属性进一步凸显, 随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
       四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与国家宏观政策之间的矛盾。现行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存在不足之处,指标分配的合理性和规划约束力的刚性不强。

实践队员正在实践3

三、相关措施及建议

       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切实了解耕地非粮化整治的现实困境,认为对于耕地非粮化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相关措施,改善现状。
       首先,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实践队员正在实践4

       其次,要强化激励约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要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要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同时对存量问题摸清情况,从实际出发,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着力保护和调动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施稻谷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继续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还要加强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要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各地区要对本区域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定期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文字:郭怡然 

图片:吕雪雪 

审核 :刘伟    

编辑: 叶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