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万千英魂,诉不尽战争的残酷,道不清无尽的光荣。为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战士的英烈壮举,2021年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红船筑梦实践队前往莱州市“市民之家历史革命馆”实地考察,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卓越贡献及无数革命英烈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一走近历史革命馆,就看到一道宏伟的楼梯通往历史馆的大门,在楼梯下方摆放着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标志。进入大厅,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映入眼帘,一瞬间我们沐浴在中国共产党浓厚的革命氛围当中,一个大大的“家”字旁边,环绕着众多的小“家”,深刻感受到了莱州人民努力经营着自己幸福的家园。

在党员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初步观馆,当我们在一尊革命党人的雕像前停留时,我被深深的打动了,那尊雕像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尊冰冷的艺术品,而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站在我的眼前,领头的革命战士高举着枪,好像是在发号施令:“冲啊!”后面的战士都举起枪杆和手臂,还有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在队伍的后面拿着长矛大声呐喊,虽然他们在那里一动不动,但我好像就站在战争的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解放军和百姓面对强敌不畏强敌,不惧牺牲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与斗志,看着他们蓬勃的热情,我深知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青年,我应该向革命英烈前辈学习,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毕生心血捍卫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疆土。

革命馆内有许多文字材料,看着陈列在展示柜里的已经发黄破旧到字已经看不太清楚的家书,我不禁疑惑,他们面对强敌,面对着随时随地会发生的死亡,在写下这一封封不知何时会送到家人手中的视死如归的信件时,他们不害怕吗?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顿悟了,这些家书的作者们,他们也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亲、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在那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更爱自己的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血脉亲情终究无法割舍,这一封封家书,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满腔革命豪情背后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让我感受到,英雄的岗位也许是平凡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随工作人员游览过程中,在墙上粘贴的一张统计图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张密密麻麻的表格是对抗日时期日军在掖县制造的惨案的统计,一个个数字,让日军在发起战争时的滔天罪恶一一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河南战役、尚家山惨案、五烧葛城,一桩桩、一件件惨烈的史实,让我心生愤怒,同时对在如此恶劣情况下仍能起死回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的人民解放军充满敬佩,从1938年打响抗击日军的第一枪,到1945年夺取抗战全面胜利,这中间的艰辛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换的打底阳光灿烂,让我们过生了幸福生活。读到他们的英勇事迹,我无法自已,热血沸腾。

还有一处让我无法释怀,那就是展览柜里的银行票据,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述,我知道了那是社会各界人士对人民解放军抗战的支持,一股敬佩与自豪感油然而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伟大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抗战时期全国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抗战胜利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中产生的政党,自始至终就以人民为中心为宗旨,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而获得民心,则是一个政党经久不衰的终极奥妙。
本次参观结束后,我感触颇多,革命先烈是一面鲜艳的红旗,一座不朽的丰碑。先烈留给我们的信仰与精神,我们不能遗失,革命战争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痛苦和思索,我们不能忘怀。战争已经结束,革命先烈已经逝世,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应忘却先烈们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应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王涵星
图片:王函
审核:刘伟
编辑:叶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