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同时也是严重缺水的地区。以往针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到从不同尺度下对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定量归因的探究。因此,深入开展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至关重要。
蔡利平老师团队的硕士研究生范冬琳通过文献分析发现,黄河流域不同时空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差异性尚不明确,这将对流域水资源的协同分配和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双源彭曼(PML_V2)模型可估算区域蒸散发与总初级生产力,为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定量归因提供了数据支撑。因此,团队基于PML_V2模型估算的遥感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层次分解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刻画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规律,初步分解了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升高掩盖了冠层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不同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因素响应的差异显著,在不同流域不同时期内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定量依据,指出了在不同流域空间比较不同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必要性。
以上成果以“Contributions of climatic and social factors to two water use efficiency indicators in the Yellow River”为题发表在期刊Hydrological Processes上,该期刊为中科院二区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3.784。文章DOI:10.1002/hyp.14592
图1 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水分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