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张学波团队在城市职住关系和区域发展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2-25浏览次数:

职住空间关系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并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既有职住空间关系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工程和行为两个视角。工程视角的研究聚焦于宏观层面上的职住空间关系测度与评价,面临着空间尺度效应扰动的难题,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也不能充分纳入分析框架;行为视角的研究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居民价值观念和现实态度的深入探讨。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张学波副教授依托人文地理学理论基础,选择居民感知的视角,将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公共资源等物质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价值观念、心理期望等非物质性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了居民生活实践及其感知视角下的职住空间关系结构变量作用路径假设模型,从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演化路径等方面剖析了北京职住空间关系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房价和住房支付能力在居民职住区位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政策与制度、邻里状况以及居民的观念和发展期望等非物质性因素对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影响显著;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微观主导性驱动因素为政府制定的土地供给和户籍制度、城市的圈层-蔓延式扩张和产业空间转移、市场机制下的就业分布和房产溢价、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影响下的住房支付能力差异和价值取向多样化。这一研究成果近期以“基于感知的北京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机理”为题发表在我国地理学顶级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学报》。此外,张学波副教授还就北京市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住空间错位以及教育资源与职住匹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已发表在《人文地理》等地理学主流核心期刊上,形成了以北京为案例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系列研究成果。

近年来,张学波副教授还持续关注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前沿,着力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及效应问题。在省际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及演化方面,研究发现,中国省际交界地区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重要集聚区,应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关注区域,并基于定量模型验证了省际边缘效应的存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以核心-外围结构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为例,探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多层级空间结构,研究了不同层级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参考。以上成果分别发表在《Growth and Change》《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基于以上研究,该团队近期开始关注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演化、分异及空间效应等演化经济地理的前沿领域,成功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正在开展深入研究。

相关成果及项目如下:

[1] 张学波,宋金平,于伟,等.基于感知的北京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机理[J].地理学报, 2021, 76(2): 383-397.

[2] 张学波,宋金平,陈丽娟,等.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住空间错位行业识别[J].人文地理, 2019, 34(3): 83-90.

[3] 张学波,于伟,张亚利,等.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 2018, 73(10): 1985-2000.

[4] Zhang Xuebo, Li Cansong, Li Wei, et al. Do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Matter for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hina's Provincial Border Counties[J]. Growth and Change, 2017, 48(4):883-908. (SSCI, IF 1.235)

[5] 张学波,陈思宇,廖聪,等.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J].地理研究, 2016, 35(9): 175-1766.

[6] 张学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转型期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演化分异及空间效应研究”。2021.01-2024.12